2009年8月7日 星期五

要打造台灣人的車

在評估一個國家是否屬於已開發國家時,一般通常會以國民所得或是國民生產總值GDP來評估,事實上,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一個國家工業化的程度,以及服務業的發展程度,也同時是相當重要的參考依據。由裕隆集團轉投資成立的納智捷,便希望透過這個自主品牌的成立與發展,為國內的「汽車產業」走向「汽車工業」而努力。
 自裕隆汽車成立以來,50餘年來,台灣汽車產業的發展可圈可點,但受限於市場胃納量有限,加上許多時代限制,台灣「汽車產業」一直未能發展成「汽車工業」,關鍵點就在於台灣缺乏自主的汽車廠。
 事實上,台灣的產業界一直不缺乏「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不管是將琉璃從工藝發展成藝術的王俠軍,還是以代工生產為主的電腦業界,堅持自創宏碁這個品牌的施振榮,都是台灣之所以在國際的產業界能夠揚眉吐氣的代表性人物。在汽車業界,早在民國76年,在吳舜文女士堅持下,裕隆打造了第一部由國人自製的「飛羚101」,雖說在當時並不能算是成功,但也為今日納智捷的成立,打下最好的基礎。
 人才與夥伴 大結合
 而這個完全屬於台灣人的汽車品牌,相較於韓國現代(1967年設立),這個最年輕的世界級獨立車廠,納智捷的起步顯然晚上許多。但納智捷與現代不同之處在於,現代成立之後,先後與福特及三菱合作,一直到1985年,才真正獨立自主開發屬於韓國人的車型。而納智捷從一開始,就將「製造屬於台灣人的車」這個想法付諸實現。
 那麼,包括納智捷董事長嚴凱泰、副董事長陳國榮、總經理胡開昌等人,憑藉著什麼樣的信念以及能力,讓他們決定從一開始就挑戰「自主開發」這個難度超高的任務?
 胡開昌說的好:「做一部屬於國人自己的車,是每一個汽車專業經理人的夢想」。於是乎,納智捷這個動不動就要燒掉數百億元的自有品牌汽車發展計畫,在這樣的信念之下,一步步的展開。
 但時代已經變了,汽車廠已不像當年本田宗一郎那樣,憑藉著夢想就可以成功的年代。如果納智捷不能結合更多有利因素,那麼所謂自主品牌,不過是一場鏡花水月。
 事實上,納智捷憑藉的不僅只是單純的夢想,更重要的是吸引了人才以及合作夥伴。
 在人才方面,嚴凱泰曾一手主導裕隆汽車的振衰起敝,當年以一款Nissan Cefiro,讓裕隆從谷底翻身。陳國榮則一直是嚴凱泰在事業上的左右手,從裕隆車的廠辦合一、水平事業發展、大三圓計畫,乃至於裕隆的企業分割等,都可以看到陳國榮的努力。另外,嚴凱泰還延攬了曾任福特大中國區豪華車部門總裁的胡開昌為納智捷掌舵,完整的構成了納智捷上層的鐵三角。
 另一方面,在胡開昌的號召下,許多國內資深的汽車行銷與銷售人才,也齊聚一堂,為納智捷這個新興的品牌做好準備。在產品的設計、開發等方面,納智捷延攬許多曾在國際車廠任職的設計、研發人才,為納智捷旗下的車輛把關。
 至於在合作夥伴方面,納智捷更找到國內各行各業的龍頭,包括了工研院、中科院、華擎、宏達電、益通、億光等,共同為打造這個品牌而努力。
 對於納智捷來說,想要進一步的發展,最先決的條件,就是要有足夠的經濟規模,不過,台灣自身的汽車市場每年平均僅有28萬到32萬輛的經濟規模,加上現有的車廠,無論如何都不足以達到足夠損益兩平的經濟規模。因此,向大陸這個龐大的市場發展,便成為絕對必要的一環。嚴凱泰早就認知到了這點,因此與浙江的中譽汽車,在杭州蕭山合資成立了納智捷(浙江)有限公司,去年12月初正式動工興建一座年產能12萬輛的汽車工廠,預計明年可望正式量產。
 資訊科技技術 作後盾
 納智捷最大的優勢就是台灣在汽車工業人才以及技術力等方面,仍處於相對領先的地位,納智捷將結合台灣位居全球第一的資訊科技產業,提供消費者最先進相關產品。另一方面,相較於大陸的自主品牌始終有安全顧慮,納智捷旗下的車種在近兩年來的研發過程中,也曾多次於在台灣的ARTC以及北美的碰撞實驗室進行實車撞擊測試,為其安全性打上多重的保證。
 此外,納智捷也同時注重其他市場開發。嚴凱泰表示,雖說納智捷還沒有正式量產,但據該公司的外銷部門反應,包括俄羅斯、中東等國家,對納智捷所生產的車輛都有相當大的興趣。
 車界人士指出,台灣汽車工業雖一直停留在代工生產環節,但由於市場競爭激烈,再加上市場胃納量小,讓各家汽車公司都逐漸發展出一套混線生產,同時還兼顧產品品質的生產管理流程與模式,台灣汽車業的奇蹟早已透過各車廠的技術母廠全球分工體系,享譽海內外。
 包括非洲、中東、俄羅斯等新興國家,由於也是左駕國家,對於台灣所產製的車輛都抱持著相當大的興趣。這也正是納智捷在成立後,拓展外銷的最好管道與市場。
 事實上,由於全球汽車市場的逐漸飽和,後發品牌想要在現今的世界車壇上出頭天,不是那麼容易。舉例來說,馬來西亞由國家所鼎力支持的車廠Proton,最早是與三菱進行技術合作,後來也一直無法突破技術的屏障,即使前幾年買下了原英國名廠Lotus,並積極將車子運往歐洲、中國等地區銷售,但不幸的是由於品牌定位無法互補,該公司也逐漸陷入財務的泥沼之中。
 電動車 突圍新武器
 對此,納智捷很清楚單靠傳統的內燃機引擎,將很難與現已發展為跨國企業的大車廠相較,更遑論相提並論甚至超越。因此,納智捷與美國知名電動車研發單位ACP(AC propulsion),及國內知名資訊科技業者宏達電、億光攜手合作,共同打造全台第一輛「智能電動車」,企圖在石化能源逐漸被取代的同時,迎頭趕上其他國際大廠。
 在現在這個時間點上,以汽車產業而言,最適合作為次世代汽車能源的,似乎就只剩下了電能,畢竟電動車早在上個世紀第一次石油危機開始,全球就已經開始研發,相較其他能源,電動車的發展較為成熟;更重要的是,無論全球何時能夠找出取代現行核分裂或火力發電等不環保的發電方式,採用電力作為動能來源的汽車,都可以基本確保未來的發展空間。
 納智捷表示,去年首度對外發表的電動車,結合傳統汽車科技(Auto)、創新能源技術(Energy Technology)以及資訊產業(IT;Information Technology)等三個部份,其中,電動車的關鍵零組件包括馬達、電池、控制器等,都將在台生產。
 在電動車屬於傳統汽車的部份,將由納智捷汽車方面提供,創新能源技術方面,則來自於甫於北美發表,為BMW打造eMini的ACP。嚴凱泰表示,ACP方面所提供的電動科技,將較BMW更為領先。至於在IT方面,則由宏達電、億光等合作夥伴協助開發。這也正是展現台灣擁有世界第一流IT實力的最好機會。
 值得一提的是,與納智捷合作的ACP,這間成立於1992年的公司,還參與過SCION xB的電動版eBox開發工程。從Mini E來看,這款車型採用了和信集團旗下能元科技所製造的鋰離子電池,其採用5,000多顆能元18650鋰電池芯。該電池芯外觀與一般筆電用鋰電池大小相同,最大功率及充放電壽命均為一般筆記型電腦用電池的2~3倍,具有熱穩定性佳、安全可靠度優異、1小時內即可充飽80%電量、2~2.5小時即可完成充電等特點。
 納智捷這個品牌的推出,不僅整合了前述所提的各個合作夥伴,同時包括相關的汽車零組件廠,也都勢必成為未來參與的一部份。對每一個台灣人來說,都希望納智捷能夠真正為國內的汽車工業,乃至其他相關產業都裝上輪子,有著更長遠更美好的發展與未來。 <資料來源:2009-08-07 工商時報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